欢迎访问常熟理工学院信息公开网!
教学管理

常熟理工学院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03日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围绕全省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开放性办学。紧紧围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走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办学之路,坚持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完善质量保障机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二)专业设置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形成与地方产业良性互动的以工为主,理、管、经、艺、文、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全校2018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54个,其中工学29个,理学2个,管理学7个,经济学3个,艺术学5个,文学6个、教育学2个。

1学科专业占比

(三)在校生及本科生源质量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数19713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9680人,留学生33人。折合学生数20915人。普通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为99.83%

2018年我校招生计划为5626人,面向21个省份招生。其中,本省普招3004人,专转本650人,对口单招375人,职教体系试点“3+4”项目163人,职教体系试点“3+2”项目138人,职教体系试点“5+2”项目41人,外省普招1244人,预留计划11人。

2018年实际录取新生5647人,报到5479人,报到率97.02%。从录取结果看,我校江苏省文科最低录取分为329分,低于本一省控线8分,高于本二省控线48分;理科最低录取分为327分,低于本一省控线9分,高出本二省控线42分。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文科为51.13分,理科为45.77分。

20个文科招生省份中,投档线高出当地本二省控线100分的有2个省份(河南、河北),高出当地本二省控线50分的有11个省份(广西、湖北等);19个理科招生省份中,高出当地本二省控线150分的有1个省份(河北),高出当地本二省控线100分的有2个省份(广西、河南),高出当地本二省控线50分的有12个省份(湖北、广东等)。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专任教师1081人,折合教师数为1216人,生师比为17.20:1。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121人,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43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50.9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5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41.72%。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90.56%。专任教师职称、学位、年龄结构情况具体见图2-4


2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3专任教师学位结构


4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学校完善出台了《常熟理工学院技术、技能型人才聘用实施办法(修订)》,积极修订《常熟理工学院柔性聘用实施办法》和《常熟理工学院人才引进实施办法》等文件。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学校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2018-2019学年共引进教师85人,其中高层次人才79人,高级职称40人。新增省 “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人,目前累计41人;新增 “333工程”科研项目资助1人;新增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5人,目前累计84人次;新增“青蓝工程”团队1个,目前累计9个。学校获常熟市高层次教育人才 6人,其中教育名家1人,教育领军人才2人,教育拔尖人才3人;获常熟市第二批高层次农业人才1 人。学校继续推进教师脱产企业研修工程,本学年派出参加企业研修教师24人。截止2019831日,学校双师型教师29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双师型教师158人。新增境外研修18人,参加校际合作交流项目8人。累计具有一年以上境外留学经历的教师167人。

(二)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2018-2019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课程总门数为1375门,占全校课程总门数比例为61.3%;承担课程总门次为3388门次,占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次比例为46.88%。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82.45%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始终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在预算安排上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保持教学经费的逐年稳定增长。2018年度学校教育经费总额、教学经费总额、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分别为65266万元、47827万元、364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46%37.01%4.44%2018年教学科研设备支出、图书数据库费支出分别为3947万元、52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20%4.14%。近三年各项生均经费逐年增长,具体情况见图5

5:近三年各项生均经费情况(元)

(四)教学设施

1.教学用房

学校占地面积114889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07177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326683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76平方米。具体教学行政用房情况见表1

1: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

项目

数量

1.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平方米)

297995.68

其中:教室

63567.49

图书馆

47095.29

实验室、实习场所

156170.32

专用科研用房

6069.64

体育馆

19682.94

会堂

5410.00

2.行政用房(平方米)

28687.36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截止2019831日,学校固定资产总值200516万元(不含土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32472.05万元,当年新增4324.87万元。信息化设备资产总值10734.77万元,其中软件类资产总值2276.24万元。全校计算机总数为7641台,其中教学用计算机5033台。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产配置、预算执行和审批制度;资产配置科学合理,论证充分;资产购置流程规范。建设了资产管理信息与决策系统和基于微信平台的手机资产盘点系统并纳入到学校信息化平台。学校自主开发的实验教学智能管理系统投入运行,实现了实验教学状态数据的实时采集,保证仪器设备使用率等数据采集的准确、有效。

3.图书资源

学校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利用经典阅读推进契机,建设优雅的经典阅览区,营造校园阅读氛围。积极推进信息素养教育,加强文献资源利用培训和信息素养课程嵌入式教育。学校不断优化文献资源需求,调整文献资源采购目标,保障学校重点学科和专业的文献资源需求,使之符合教学科研发展需要,并着力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

学校以需求驱动进行图书资源建设。截止2019831日,学校纸质图书达166.5万册,加上与常熟市图书馆合作的我校独立使用非产权图书9万册,生均达83.91册,本学年新增纸质图书44764册;纸质期刊1122种;电子图书4471847种;电子期刊31628种;电子数据库32个。文献购置费用 580万元。学校创新资源建设模式,与二级学院联合采购单科数据库。联合数学与统计学院完成美国数学学会(AMS)电子刊的采购,联合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对CIDP制造业数字资源平台已达成采购意向。

4.信息资源

学校根据《常熟理工学院智慧校园建设行动计划》及《常熟理工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从智慧校园建设实际和教育发展需求出发,完善各个业务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大力促进网络教学资源优化与共享,深层次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对师生的服务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学校以现有校园网为基础,整合资源,改善网络环境,建成了一个信息完备、配置合理、功能齐全、操作方便,集教学、科研、信息管理和日常办公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提供服务信息、教学信息、科技信息、管理信息、办公信息等高效决策支持手段,已经基本实现了“构建信息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建设,坚持以“强化内涵、树立品牌、培育特色”的指导思想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重点打造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材料工程、经济管理、纺织工程、教师教育等八大应用学科专业群,建立与地方行业产业紧密对接的应用型专业建设体系。坚持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核心,以产教深度融合的合作教育为路径,以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提升为目的,切实提高应用人才培养质量。

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停招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美术学、文化产业管理、酒店管理、生物科学、化学、物理学8 个本科专业。学校共有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9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2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江苏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1项、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6项、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8个。

(二)课程建设

学校贯彻工程教育认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核心理念,引领各专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同时稳步推进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2018-2019学年开设课程总门数为2243门,总门次为7227门次。新开公选课13门。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14门;毕博在线开放课程42门。双语教学课程认定17门; 23门网络课程通过评价;25门课程获“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25个校级微课比赛作品培育项目通过验收。2个团队获苏州市高校优秀教学团队立项建设;2门课程获苏州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

在原有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和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共引进29门优质教学资源,并通过校内招标配套教学团队,实现线上学习、线下翻转混合式教学。按照通识化、精品化、智能化、特色化的方向开展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通过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培育优秀的课程教学(辅导)团队,着力打造一批引领启迪作用强、深受学生欢迎的优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首批立项建设10门课程。继续总结“教学内涵建设年”活动课程建设经验,大力推进我校应用型“金课”建设。

(三)教材建设

2018-2019学年全校共使用1326种教材,2018-2019学年我校共获批4部江苏省重点教材项目立项建设,其中新编教材2部,修订教材2部;发布《常熟理工学院重点教材项目管理办法》(常理工教〔201930号),2018-2019学年共立项8部校重点教材,其中新编教材7部,修订教材1部;发布《常熟理工学院“联盟应用型教材”专项建设资助及奖励管理办法(试行)》(常理工教〔201889号),进一步推进常熟理工学院“联盟应用型教材”建设工作,明确了“联盟应用型教材”的资助奖励范围、管理方式、建设基本要求等,首批立项建设28部教材;鼓励教师将教学改革成果凝练为教材,本学年全校教师共出版教材31部。

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在我校的统一使用工作,除思政课程已全部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外,另有12种“马工程”重点教材获得使用。

(四)实践教学

学校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着力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育人水平。重新梳理整合实践教学各环节要素,构建了实践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平台支撑、制度保障为一体,学科基础、专业技能、创新教育相互衔接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学校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强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强化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壮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充实实践教学督导力量,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实验室建设

教学实验室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结合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实行实验室中心化建设,同时进一步强化“专职实验管理人员队伍、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队伍、职业岗位技能指导人员队伍、中心实验室主任队伍”的管理和建设,实现了实验室的中心化管理,构建了“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中心实验室”的三级联动的立体网络管理结构。

学校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本学年修订完成了《常熟理工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常熟理工学院实验室安全检查管理办法(试行)》《常熟理工学院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常熟理工学院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试行)》等文件。完成2019年江苏省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专家组进校现场检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开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度高等学校教学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专项检查,开展苏州市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危险物品安全专项整治,基本达到平均每1个月一次实验室安全检查。

截止2019年上半年,学校共有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实践教育中心 13 个。在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实践与政府、企业共建实验室。同时进一步修订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课外实践创新训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2.实习实训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实习实训工作管理,制定实习计划、实习大纲、实习手册和实习管理办法。实习实训工作管理更加精细化、规范化。加强学生动员组织工作,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对实习实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安全和纪律教育,督促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全方面指导工作。严格审核实践教学计划、实习经费并规定经费使用办法,进行宏观监督管理。

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在构建UGS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安排,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组织召开“2018年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研讨会”,了解基础教育一线对我校师范生培养的实际需求,了解对教育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通过教育实习征求基地学院意见,促进我校教育实习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的提升。

3.毕业设计(论文)

组织完成2019届毕业设计(论文)重点资助课题和团队课题的遴选、验收工作,经综合评议,153项课题(含团队课题)验收通过。组织完成2019届毕业设计(论文)评优工作,有248位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分别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10个毕业设计团队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同时评选出30位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含校外)。依托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实时关注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情况,重点关注课题申报、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几个关键时间点。

2019年公布的2018届毕业设计(论文)省级评优中,我校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团队奖3项。

(五) 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不断完善以创新创业课程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平台为支撑、以创新创业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实施“一专业一课程” 、“一学科一赛事”、“一学院一品牌”的“三合一”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继续加强常熟理工学院-新道科技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深入推进常熟市产业经济创新创业,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能;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大力开展创业实训、创业讲座、创业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加强与苏州创业指导中心、常熟创业指导中心、同济科技园、常熟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众智云集孵化器、零到壹孵化器等政府部门或单位合作,共同开展师资培训、项目孵化、创业指导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2018-2019 学年,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扎实推进,成果丰硕。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120余项,参赛规模达1万余人次。省级以上获奖842项,一等奖92项。国家级获奖117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41项、三等奖50项。成功承办2019年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总决赛,进一步开拓学校社会影响力。在第五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在获奖项目数量上取得新突破,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并继续荣获江苏省高校优秀组织奖。在第十六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创我校该项赛事历史最好成绩。学校组织申报并批准立项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757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1项、省级项目102项、校级项目349项、院级立项306项,参加学生人数超3000 人。

(六)合作教育

学校将校地互动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优质资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教育,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扎实推进 “五合一”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出台《常熟理工学院“五合一”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并完成调研报告。签约2家“五合一”产教融合基地,新增昆士莱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和常熟市德虞矿山机电有限公司等10多家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2018-2019年度,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合作交流项目出国的学生数有显著的增长,其中赴国外攻读学位的学生数增长了近一倍,短期出国交流学生数也有较大增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718级学生赴德暑期交流项目达到90人次。与德国米特韦达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的电气及其自动化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毕业生读研率高达80%,其中近90%的毕业生被德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录取。与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合作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2018年招生76名,中美项目2018年招生123人。2019年上半年出国54人(18级首批)。在读学历留学生25人。

(七)教学改革

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行业学院”建设,引导企业行业深度参与课程制定。注重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推进跨学科专业的综合教学平台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体系建设,推进以课程教学方式与考核方法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主线,以实训平台建设为依托,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构建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OBE理念始终贯穿所有专业各教学环节,能够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建立并完善反馈机制,加强持续改进。以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师范教育认证、人文社科专业认证三部分分类推进,对标建设。统一规范,做到通识课课程毕业要求支撑顶层设计,为课程精准定位毕业要求打下基础。

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工作。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重点课题《“一带一路”视阈下高校应用型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省教育厅教学改革一般课题《“新工科”理念下应用型本科区域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食品类专业“三育融通,三线融合”全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产教融合背景下“五合一”基地工程探索与实践》等项目在建。2018-2019学年共立项建设5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20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课题、61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指导课题。其中8项课题立项为2018-2022年教学成果培育项目,19项课题立项为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

四、专业培养能力

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结合办学实际,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体现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适应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围绕OBE理念,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产出导向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以毕业要求作为实现培养目标和实施人才培养的桥梁,按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全面贯彻课程教学大纲,将毕业要求落实到具体课程,实现课程学习成果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各项教学条件建设,各专业教学投入不断增加,教学经费持续增长。各专业不断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师业界研修工作,聘请业界专家担任课程兼职教师,大部分专业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合理,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坚持以“五合一”基地的标准加强各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建设,不断提升各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融通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落实 “三合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各专业依托学校学风建设机制,培养浓郁学习氛围;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五、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发布实施《常熟理工学院关于建立听课制度的若干规定》《常熟理工学院教学督导管理办法》《常熟理工学院教学信息员管理办法》《常熟理工学院教师教学评价实施办法》《常熟理工学院专业综合评估工作推进方案》《常熟理工学院认证式专业评估实施方案》等质量监控和管理文件,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一)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并全面组织实施。加强教学质量保证队伍建设,形成了由教学管理人员、校院两级督导、学生信息员、校内外专家等组成的教学质量保证队伍,全方位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根据学校专业认证工作的实施与推进需求,研究构建基于“OBE”理念的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明确了专业层面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模式及总流程,初步完成专业教学质量保证执行项目一览表、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一览表及专业教学质量保证制度建设,为构建完善我校“校、院、专业”三级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质量监测

主要包括日常检查、教学核心环节监控、校内专业评估、调研与分析、教师教学评价、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

1.日常检查

组织学校各级领导期初深入教学一线,开展教学检查工作;实行全校大听课制度,明确管理人员与教师的听课任务,营造全校上下关注课堂教学的氛围;期中组织教学计划落实情况检查,组织开展学生代表座谈,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向教师反馈意见并组织整改。开展实验室常规检查及不定期抽查,检查重点围绕“实验室安全、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实践教学运行”展开。

2.监测评估与调研

主要开展教学核心环节专项检查、校内专业评估及专项调研工作。具体情况见下表。

2:主要监测评估与调研项目

项目

主要工作内容

完成时间

专项检查

落实全校听课制度

每月

组织督导专题听课(重点针对认证专业)

每月

课程考核材料专项检查

20189月、20193

2018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专项检查

20189

认证专业校内督查

201812月;20195

二级学院(部)教学质量工作考核

201812

校内专业

评估

2016年招生新专业两年建设中期检查

20189-11

2015年招生新专业江苏省三年评估预评估

201810-11

2015年招生新专业学士学位授权预评估

20193-4

校内认证式专业评估

20197

专项调研

2018级新生调查

20196

2018-2019学年排课情况分析

201810月、20193

2018-2019学年听课情况分析

201812月、20196


3.教师教学评价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期中评教参评率达到98.27%,学生期末评教参评率达到98.67%;第二学期学生期中评教参评率达到95.36%,学生期末评教参评率达到95.18%2018-2019学年教师教学评价结果见表3

3:2018-2019学年教师教学评价综合成绩分布表

成绩

学年

(学期)

参评教师人数

全校平均分

90分及以上

75-90

60-75

60分以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018-20191

796

88.72

284

35.68

511

64.20

1

0.13

0

0.00

2018-20192

758

88.66

260

34.30

496

65.44

2

0.26

0

0.00


4.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要求,组织各部门填报,于201811月完成数据收集、审核、校验、上报工作。20193月,根据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分析与应用”栏目提供的数据分析情况,撰写分析报告,全面分析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

(三)专业评估与认证

2018年下半年完成江苏省教育厅新设专业评估工作(物流管理、生物制药、金属材料工程及产品设计专业),完成江苏省专业综合评估工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2019年上半年完成学士学位授权评审工作(物流管理、生物制药、金属材料工程及产品设计专业)。

机械工程、生物工程专业2018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自动化专业20196月完成教育部工程教育二次认证现场考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8年通过教育部师范教育二级认证;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20196月完成教育部师范教育二级认证现场考查;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申请参加ACBSP国际认证。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

按年级、学科分布,随机抽取1500名学生参加北京大学2018级新生调查项目,回收问卷1448份,有效回收率为96.5%。从调查结果来看,整体数据显示,我校新生对大学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评分为5.01分为不满意,6分为满意)。具体满意度分布见图6

6:新生对教学质量整体评价

(二)毕业就业情况

学校开展毕业前一学期毕业预审核,让学生预知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做到及时查漏补缺。2018-2019 学年应届毕业生数(实际毕业生数) 4703人,492人未毕业,毕业率90.60%。学位授予4565人,学位授予率87.87%(分母包含未毕业学生),应届毕业生学位授予率97.07%(分母不包含未毕业学生)。

2019年,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1.24%,其中协议就业率78.24%,灵活就业率0.69%,升学出国率12.30%。毕业生在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人数比例有所上升,占总就业人数的7.74%。此外,毕业学生在上市公司、大中型国有企业及长三角外资企业工作比例逐年增加,平均月薪也有一定幅度增长。

(三)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2018年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87.47%。在知识掌握方面,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现代科技基础知识(90.07%)的满意度较高,有47.97%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各项知识均能满足工作要求。在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满意度方面,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88.53%)的满意度较高,其次是科学思维能力(87.27%),有49.09%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均能满足工作需求。在毕业生职业素养的满意度方面,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情感与价值观(93.01%)的满意度较高,其后依次是做事方式(92.17%)、个人品质(90.91%)等,有54.97%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各项职业素养均能满足工作需求。

(四)毕业生成就

2019届学生自入校以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384人次、省部级奖项664人次;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94项;在SCISCI(E)、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1篇,省级普通期刊发表论文238篇。8个班级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10名学生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10名学生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42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39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19届学生参加省第8届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竞赛,共有53名学生获竞赛优胜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2019届学生负责的全景管道机器人项目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得铜奖。

(五)学生体质测试情况

2018-2019学年,学校高度重视学校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引导全校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质测试达标率达93.78%

七、特色发展—打造面向应用以业界需求导向构建的“行业学院2.0”新模式

学校主动面向行业及骨干企业,注重校地互动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校企合作教育,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在全国率先探索基于“行业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行业学院建设模式创新了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构建基于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政校企行发展共同体和人才培养合作共同体。在历经实践探索、规范运行等阶段,行业学院已经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近年我校着力打造 “行业学院2.0”,该模式是在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应用、以业界需求导向构建的“高校—行业双主体”育人共同体。其特征一是突破学科知识逻辑的院系布局,建立基于市场价值链逻辑的跨学科专业培养模式;二是遵循OBE原则针对特定行业特定岗位能力,实施“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关联矩阵的培养内容;三是产教共商共赢,实现“八协同”培养过程(协同建立合作机制、制定培养目标、确立毕业标准、建设课程体系、编写应用型教材、构建应用型师资队伍、搭建实践教育平台、评价学生培养质量)。“行业学院2.0”建立的是产教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产教书院制”培养体系。截止20198月,学校已投入在建四家,包括纺织服装行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学院与智能制造学院。

八、存在问题与改进

(一)存在问题

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专任教师总量有待提高,师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具有行业背景的应用型师资比例仍需提升。

行业学院建设仍需进一步拓宽思路,改革创新。在资源整合上需要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现跨学科跨学院资源整合;在建设模式上需要进一步争取政府、行业、企业各方参与。

(二)改进措施

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结构,加大紧缺学科与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引进待遇,对于急需学科与专业优秀人才,予以待遇、政策双倾斜。加大应用型师资培养力度,通过职称、绩效工资等调节手段,调动教师企业进修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主动融入业界,选择一批质量高、业界影响大的研修基地,优先选拔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项目应用性强、科研成果急需转化的教师参加企业研修,全面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应用能力与业界视野,带动青年教师的转型发展。

在产教融合和新工科背景下进一步深化行业学院建设:一是顶层设计,联动发展。鼓励行业学院自主多元探索,主动服务地方需求,体现行业特色,规范教学质量标准、质量评价,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业联动发展。二是统筹协调,共同推进。行业学院建设需要与政府、企业、行业及科研院所等外部多主体共商共建,共同推进。三是改革创新,开放多元。需要拓宽思路,多模式、开放式建设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