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熟理工学院信息公开网!
教学管理

2021年就业指导中心就创业政策及指导服务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16日

一、就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概况

常熟理工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要求,紧紧围绕学校“办好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动员全校力量共同做好2021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联动机制,构建就业育人共同体

学校党委始终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担当意识,统筹协调,严格落实校院两级“一把手”工程,发动各个职能部门和全校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全力支持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学校通过组织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年就创业工作,落实就创业工作政策,推动就创业工作开展。

学校建立了以“领导负责、目标管理、权责统一、绩效考核”为基本内容的工作机制,出台了《二级学院学生工作考评方案》,将就业工作纳入二级学院年度目标考核中,将就创业工作重心下移,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就创业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二级学院就业工作的活力。学校通过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全面推动二级学院建立就业工作机制,出台就业奖励制度、帮扶政策,开展就业创业专项研究,建设就业创业工作精品项目,把好就业“思想关”,做到就业“四到位”,遵守就业“四不准”,为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保障。学校积极为二级学院开展就创业工作搭建平台,畅通就业工作网络,加强全过程就业指导,形成“学校统一领导、部门统筹协调、校院上下联动、学生全程参与”的全员、全过程就业育人体系。

二、立足区域优势,开拓就业市场,服务地方发展促就业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强化就业市场建设,拓宽就业渠道,开拓就业新领域,激活就业新形态,搭建就业见习新平台,推动双创带就业。2021年,学校举办线下招聘会41场,提供岗位4.5万余个,组织线上招聘会13场,提供岗位3万余个。其中举办区域性校园招聘会、高质量就业校园专场招聘会4场,参会企业43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组织智能制造类、IT类、机械类等行业类专场招聘会17场,累计参会企业达1000家;组织综合类网络招聘会13场,累计企业近3000家;举办校友优质企业推介会、高质量企业线下宣讲会近200多场,空中宣讲会70余场。

学校积极加强“校企政”交流互动,精准对接,高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21年,分别与苏州、南通、无锡、盐城等4地10个区县开展了对接交流建立高质量用人单位库,并且有重点地与部分企业开展了深入交流,围绕人才培养、教学实习和学生就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学校继续推进“二级学院领导企业行”活动,协调组织各二级学院就业工作负责人深入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对接,了解当前形势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和用人标准,向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围绕各个专业,建立二级学院就业信息库,提升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三、精研生涯教育,加强就业指导,提升核心就业竞争力

学校依托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示范基地的平台,大力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启动了第二届职业生涯教育主题月,活动包括职业生涯探索、职业能力提升、职业发展决策、职业梦想助力四大版块,引领学生探索生涯之路;开展了“校友职航报告会”,通过成功校友讲座,引导学生及早准备,规划大学;举办了“生涯·职路 、逐梦·启航”为主题的首届“生涯嘉年华”活动,两校区6天共有6605人参与,深受学生好评,多家新闻媒体关注并报道;编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南》,每位新生人手一份,指导学生一步一步规划大学;举办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2名学生进入全省总决赛。

学校继续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职业大讲堂”,围绕就业政策宣讲、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指导、专业行业分析等主题开展讲座40余场;组织参加学生网上就业创业公益巡讲4期,近22244人次参与收看;指导学生参加全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竞赛,参与学生广泛,成绩优秀,学校喜获大赛优秀组织奖;开展“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训”,共有135名学生参加培训,其中有10名学生获得“优秀学员”称号;联合智联招聘开展“萌新职研所”系列就业指导线上培训,根据学生特点,分类开展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技能。

学校构建了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课教学为主体、以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为补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完成了全校482个班级就业指导课的安排、落实、检查等工作,围绕课程开发了就业指导课的实践菜单,同时启动了就业指导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的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就业指导第一课堂的质量。

四、优化就业服务,精准对接帮扶,提高就业工作满意度

学校成立了“职导君”就业志愿服务协会,指导学生做好面向全校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面向企业做好就业招聘服务;建设了“常理工智慧就业”微信公众号,2021年累计在平台上推送了1115篇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类文章,总阅读量74777次,单日最高阅读量2818次,“常理工智慧就业”逐渐走进每个学生;加强了就业信息网建设,规范就业招聘会活动流程,就业信息网新入驻企业4261个,发布职位25847个,提供就业岗位227964个,实现全校就业信息资源有效整合,招聘活动共享。

学校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意向信息库,根据学生意向进行分门别类梳理研判,做到指导与服务有针对性。比如为出国升学的毕业生举办各类报名、复习迎考等方面的培训讲座,为报考基层就业的学生开展笔试、面试等各个环节进行精准辅导,为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孵化对接和创业培训等服务,为就业的毕业生开展简历制作、求职面试、签约等方面的全流程辅导。

针对应届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经常遇见的问题,就业指导中心编印50余条针对各类问题的就业小贴士,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针对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学校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咨询服务,推进“一生一档”、“一生一策”毕业生重点帮扶工作;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少数民族、自主创业以及各个类型的就业困难学生建立个人就业动态档案库,学生提供“开展一次全面排查、进行一次深入谈话、实施一次组织推荐”的就业服务,提升困难毕业生就业能力。

五、加强创新教育,开展创业实践,聚焦人才培养高质量

学校注重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搭建实践教育平台,成立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实验室、创客空间,建设大学生创业园,构建了面向全体师生开放的“1+N”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成果展示平台和创业培训平台。

学校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搭建各种平台,提供各类政策支持,引导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双创实践,学校创新创业竞赛成绩突出,在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中,我校名列全国第93名,首次入围学科竞赛年度百强行列。

学校每年开展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班,组织“创昆承”创新创业峰会,开展“创业成果展”、“创业圆桌派”、“创业大咖谈”、“创业金种子”、“创业英雄汇”等系列活动,培养我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组织“一起创”系列活动,积极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对接资源。规范大学生创业园的管理,定期组织政策辅导、考核答辩。2021年学校有2个项目获得省级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3个项目获得市级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学校承办苏州市“汇思杯”大学生创业创新竞赛,在校内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常熟理工学院将继续坚持立足区域发展,强化就业育人,主动在国家发展战略坐标中找定位、谋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就业工作发展之路。

 

二、促进毕业生就创业工作的措施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构建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课程新体系和专业建设新标准,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凝练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理念引领,深化产教融合

坚持OBE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路径,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将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科技创新功能有机结合,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充分发挥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双方或多方办学主体作用,加强区域产业、教育、科技资源的统筹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推进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实现可持续、内涵式创新发展。依托产教融合工程中心建设,构建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现代产业学院+研究院”示范平台。

2. 标准引导,夯实专业建设

构建和完善校本专业建设标准体系,健全专业内部评估机制,形成专业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促进专业多元发展。完善教师教学激励制度,从人事分配、职称评审、岗位聘任、成果奖励等顶层设计层面引导与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本科教育教学。完善专业自主调节机制,健全专业建设预测预警及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基层教学组织制度,推进各类专业认证工作,以专业认证理念和标准引领专业建设。工科专业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开展教学改革,师范专业按照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开展教学改革,其它类专业参照相关专业认证标准开展教学改革,鼓励与支持条件成熟的专业积极参加国家或省相关专业认证,并优先培育和申报国家、省级一流专业。探索建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融式发展机制,促进科学研究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互融通。

3. 育人为本,引领课程建设

“五大金课”建设为抓手,构建专业基础知识、知识开发应用、素质拓展和实践创新能力等系统性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和典型行业案例库建设,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以核心课程为重点,按照分级分类建设的思路,有重点分层次抓好课程建设,打造一批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校本特色课程与校本教材。面向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建设研究性课程(基于项目、案例、问题等),面向专业方向课程重点建设校地合作课程(体现专业应用的先进性),融合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重点建设通专融合课程,以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中心,搭建“互联网+教育”的生态环境。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教学共享平台,依托平台有力支持本科课程的SPOC课程制作、在线课程教学、研究性教学、自主学习等。试点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创业教育类等优质公共选修课课程。

4. 校企协同,加强资源建设

高质量完成产教融合工程中心建设,促进业界融合,学科专业融合,积极引进校外资源进校共建实验实践平台,大力推进各级各类产教融合工程,与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同建设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中心,建设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教学平台与教学团队,打破固有学科领域界限,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人才提供平台和保障,建成工科产教融合工程中心、文科技能实训中心和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等三大实训平台。

5. 创新创业,提升培养质量

进一步加强全员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双创+”融合中心,逐步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软硬件条件,着力推进多部门协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金种子”培育计划,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构筑以“三大赛事”、“学科竞赛排行榜赛事”等为标尺的创新创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及工作机制,切实服务学校卓越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覆盖全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