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校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和第四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大力倡导务实的工作理念、高效的工作作风,以力争申硕成功推动学科建设上新台阶,以全面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以力争完成学校更名进一步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奋力开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新局面。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学校党的建设
1.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最高政治原则,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第一议题”,对标对表,狠抓落实。深刻认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意义,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真功见实效。切实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中心组学习巡学旁听。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材,组织思政课教师分专题、成系列解读。始终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学校治理体系,落实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落实党委抓基层党建、全面从严治党和意识形态等主体责任。
2.加强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工作品牌,用好“主渠道”,建设“大课堂”,注重发挥互联网的重要作用,推进“互联网+思政”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专项计划,推进新一轮网络教育名师培育工作。持续抓好文明校园常态化建设,力争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发挥好“红色经典教育馆”传承红色基因的辐射作用。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新闻宣传工作,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管理,制订年度意识形态安全专项工作方案;加强意识形态风险意识,强化校内外协同联动,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
3.推动基层党组织“强基创优”。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全力打造“标杆院系”“样板支部”,构建“全国-省级-校级”三级接续培育创建体系。围绕基层党建难点热点,持续推行基层党建“书记项目”。深化校企协同党建基地建设,推动党建与业务互融互促。以“最佳党日活动”“党建工作创新奖”评选为抓手,精心打造党建工作品牌,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强化党员队伍建设,注重在优秀青年教师、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压实党建工作责任,持续开展党建工作综合考核。
4.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统筹谋划干部队伍建设,扩大选人用人视野,按照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做好处级干部换届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干部队伍分析研判,详实掌握干部队伍情况,不断优化干部队伍年龄、性别、学历、党派等结构,增强干部队伍整体功能。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深入落实《常熟理工学院关于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实施意见》,健全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完善分类培养机制,通过专题培训、挂职锻炼、跟岗学习等渠道,提升年轻干部素质能力。建立健全干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干部审计、个人有关事项申报、外出请假等制度。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不断完善“六阶”“六维”“六联”巡察体系,制定实施年度校内巡察工作方案,做好巡视巡察联动准备,持续发挥巡视巡察综合监督作用,使巡视巡察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规范开展信访处置工作,切实提升信访工作质效。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运用“第一种形态”,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强化审计监督政治属性,构建纪检、监察、巡察、审计协同机制,发挥监督叠加效应;扎实有效开展审计监督,开展常态化“经济体检”及内部控制评价,防控经济风险。
6.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组织召开2023年全校统战工作会议。落实二级党委抓基层统战工作的主体责任,明晰统战委员工作职责。健全统战制度体系,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以加入苏州市校地合作统战联盟为契机,探索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对党外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加强党外人士干部培养,营造浓厚的统战工作氛围。协助各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开展社会服务,为学校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献智献力。持续抓好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工作。强化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扎实做好统战工作实践和理论创新。
7.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积极发挥教代会、工代会作用,开好五届一次教代会和五届二次工代会,做好提案工作。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做好教职工健康服务,关爱特殊群体,落实日常慰问帮困,为教职工解决实际困难,提高教工之家的建设质效。加强劳模工匠精神引领,汇聚校园正能量。支持关工委工作,推进关工委优质化建设均衡发展。关心离退休老同志,不断增强离退休人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幸福感。持续推进学校共青团组织改革,优化学生组织架构,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加强团学干部管理。充分利用全国志交会数据中心平台资源,推进志愿服务信息化、项目化、专业化,提升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影响力。
8.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进一步压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发挥智慧校园技防效能,增强师生安全意识,不断提升安全保卫水平。积极创建省高质量平安校园,完善各类制度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和校警联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深入排查整治校园安全隐患。加强国防教育,加强人民武装工作,抓实学生军训。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各项措施,强化疫情防控各项保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师生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
二、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学校整体效能
9.扎实推动“四敢”精神落细落实。营造务实担当的干事氛围,弘扬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四敢”导向,用好理工星空等品牌宣传栏目,营造良好氛围,让敢为善为成为干部的鲜明标识,让敢干实干成为全校上下的不懈追求,让敢闯敢试成为师生员工的普遍共识,让敢想敢首创成为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弘扬学校优良校风传统,进一步凝练教风、学风和干部作风,培育校本特色的精神文化工程,激发团结奋斗干事创业活力。
10.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治院。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完成《常熟理工学院章程》修订,扎实推进党政制度文件废改立,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强化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干部的规则和规矩意识,健全和加强民主决策程序,大力营造在规则下决策、运行的大环境。
11.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巩固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行动成果,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机制,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抓住重点环节和“关键少数”,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研机制。落实《常熟理工学院机关首问责任制实施办法》,持续提升校院两级机关作风效能,强化督查督办和执纪问责。完善校内综合考核机制,优化机关、学院和干部考核办法,加大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价占比,提升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
三、实施学科引领战略,着力构建学科发展新格局
12.树立学科引领战略意识。将2023年定为学科建设年,强化学科引领思维,树立学科建设意识,营造学科建设氛围。推动形成人事制度改革、绩效评价体系改革与构建学科、培育学位点、打造学科团队、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机制。定期举办学科建设研讨会,组织各学科建设主体单位制定学科专项发展规划,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实行院长负责制,将学科建设作为学院的重要任务来抓。
13.深入推进学科内涵建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专业集群建设,推进学校发展与地方产业创新集群的紧密对接。积极构建以工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高峰/高原学科双管齐下。启动高峰/高原学科第一年度建设工作,确定各学科在优质资源、创新团队、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方面的目标任务与预期标志性成果。继续打造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4个省重点学科,鼓励、引导学科交叉,激发新的学科生长点。用好政策指挥棒,推动ESI全球排名前1%工作上跑道。
14.全力保障申硕工作。全力以赴确保2023年申硕成功。跟进政策动向,把握主攻方向,精准发力,提高申硕组织工作的科学性。持续开展调研,借鉴学习兄弟高校经验做法,拓宽工作思路。继续绷紧神经,查漏补缺,紧扣申硕指标,严把数据源头,定期组织集中研讨,不断更新、修正、完善申硕材料和数据,通过“计划-执行-评价-调整”的多次良性循环,做优做强材料,确保申硕各环节的高质量展示。
四、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5.持续加强教学内涵建设。聚焦课程体系优化,完成教学大纲修订。开展省级教学成果培育,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新突破。持续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编制专业特色发展计划,做好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和卓越工程师2.0计划专业申报。做好现有一流课程的培育建设工作,遴选申报2023年国家和省一流课程。扎实推进省级教材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示范专业建设。持续推进学校教学数字化建设,丰富数字化教学平台资源,加快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建设。
16.持续建好现代产业学院。进一步深化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建设,聚焦课程体系创新,大力推进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推动项目化教学。制订学校现代产业学院2.0版建设方案,加强对在建产业学院验收评估,着力提升产业学院的品牌影响力,带动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做好校企合作课程(教材)与真实案例库的开发与建设,为申报第二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做好准备。力争入围第一批江苏省一流应用型大学。
17.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审核评估后期整改工作,放大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试点的示范效应,着力培育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打造学校质量文化新特色。完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课程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修订三级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促进质保体系进一步下沉,落实到专业层面。落实教育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完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抽检制度,强化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培育与评选,切实做好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遴选推荐工作。
18.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制度文件,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强校内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打造双创名师工作室,推进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导师制。持续提升学科竞赛水平,抓好“挑战杯”“互联网+”等高层次竞赛,扩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覆盖面,实现排行榜赛事全覆盖。选树创新创业典型,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争取多方资源支持,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
19.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巩固中外合作办学成果,提升项目培养质量,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学分互认学位联授项目,全面布局学校在地教育国际化。提升与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留学生的质量,做好纺织工程专业2+2学分互认双学位留学生项目的招生工作。加强中美学院建设,建设中美新工科专业群,打造中美省州大学人才培养示范中心,推进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产教融合基地建设。
20.打造继续教育特色品牌。紧跟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推进继续教育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推进校本课程资源建设。拓展办学类型,优化校外教学点布局,完成1-2个自考教学点申报,做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一流课程等江苏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申报与培育工作。着力提高国培、省培项目申报质量,积极开拓社会培训服务市场,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水平,提升继续教育项目品质和层次,打造社会服务品牌。
五、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21.持续推进人才队伍引进。进一步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梳理各学科、专业和平台的人员配置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精准实施人才引进。围绕重点学科、特色学科进行规划布局,注重学术团队的整体引进,支撑高峰学科建设目标达成。努力引进领军型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力争在引进领军型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上取得突破。抢抓海外人才回流的历史性机遇,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超常之力引进海外人才,着力引进海内外重点高校博士。以重点学科为牵引,围绕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建立跨学科跨单位跨地区的人才创新团队。加强外聘兼职教师、课程兼职教师遴选力度,注重讲座教授、客座教授的数量与质量的均衡发展。
22.全面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建立校内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制度。实施校级“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培养计划”等人才工程,通过选拔与培养,造就一批学术、教学骨干,积蓄学校发展中坚力量。加大对优秀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赋予团队领军人才最大限度自主权,力争在江苏特聘教授等方面取得突破。根据高质量发展考核和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指标,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修订和完善《二级学院师资队伍考核细则》,加大领军人才、学科(方向)带头人、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和紧缺专业师资方面的考核占比和评价力度。立足应用型大学建设,优化教师研修工作,提升研修质量,提高师资队伍工程应用能力。
23.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机制桎梏,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积极发挥人事制度改革在学校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全面系统梳理完善相关人事制度。完善出台校院两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充分发挥绩效分配制度的正向激励作用。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切实破除“五唯”倾向,加快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修订职称评审文件,改革职称评审办法,为广大青年教师拓宽晋升通道。
六、推进科研机制创新,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24.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落实有组织科研,以成体系、建制化模式组织科研活动,建立区域化、集群式、共享型开放创新平台和适应不同需求的、形式多样的、有组织的科研模式。营造更加优良的科研外部支持环境、拓展科研项目申报渠道、提升科研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做好高级别项目申报、立项和结项的全过程管理,建立“校-院-教师个人”三级责任体系,确保各阶段任务有序推进,按计划稳步推进高级别项目申报,在项目立项后进行有效指导、及时跟进和动态反馈。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观、绩效观和成果观,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氛围。
25.加强科研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与地方政府、园区板块、行业企业的协同发力,推动教师、企业科技人员之间技术研发和科学研究交流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邀请重点合作企业技术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与技术交流,鼓励学校各院部主办或承办学术会议,扩大学校影响。建立集“理论研讨、学术对话、集智攻关、经验分享”为一体的机制化交流平台。注重通过学术合作交流把政府管理部门、学术界、智库和企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成为推动科研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26.加强科研团队和平台建设。进一步落实校内融合发展理念,加强对现有平台的整合,打破单打独斗、低质趋同格局,利用跨学院、跨学科协同作战,倡导合作科研和集体攻关,鼓励和引导教师自觉加入团队,引导团队研究方向与学校特色学科、优势科研平台契合。对于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团队,鼓励建设研究所或智库。推动省部级平台建设,持续推进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苏州琴川智库等平台建设,为促进地方治理体系与社会管理、文化传承创新作出贡献。加强“高等教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努力产出一批高水平的高教研究成果。
27.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把科研创新特色与地方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结合起来,以产业、行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提升科技服务成效。完善科技成果信息交流机制,建立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平台,围绕相关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优化科研工作布局,对产学研合作从政策引导、项目对接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
七、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升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28.打造高素质学生工作队伍。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聘用管理、职级评定、培训考核等各类规章制度,增强学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提升精准赋能和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争取在江苏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和年度人物评选上实现新的突破。
29.开创招生就业工作新局面。构建“全校动员、全员参与、全年常态、全域江苏”招生宣传工作体系,创新“线上+线下”招生宣传模式,确保在适度扩招基础上,生源质量持续提升。构建学生入学到毕业全生命周期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就业指导课程,建立访企拓岗促就业长效机制,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综合运用校院两级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完善“就业-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进一步发挥就业育人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反哺作用。
30.压实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举措。持续推动学风建设,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学业生涯规划和学业预警。持续推进红色基因提升工程,依托开学第一课等,深化“五爱”主题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推进二级心理辅导站和医校共建,提高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科学化水平。关爱特殊学生群体,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持续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打造育人新高地。加强艺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结合2023年大学生艺术展演,打造文化艺术精品。
八、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面构建大后勤保障体系
31.校地深度融合激发发展新动能。筹备新一届学校理事会,探索新形势下的现代大学理事会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统筹推进省市共建体制建设,打造地方政府、省教育厅推进高教体制改革的制度设计和改革典型新亮点,争取各级政府的更多支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更多关注,争取行业企业的更多合作,扩大社会影响力。深化校地融合发展内涵,融入区域发展一体化建设,探索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产业研究院、现代产业学院、产业联盟等合作新机制。加强与周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互动交流,融合打造长三角工业数字化赋能中心。深入推进常熟市校地融合项目建设,协同推进常熟大学科技园建设,实现“校-园”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校友工作,优化校友工作模式,适时开展校友会、校友分会换届工作。
32.全力增收节支保民生保运转。做好与省财政厅、教育厅的沟通协调,做好项目申请,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落实苏州市省市共建经费、常熟市校地合作经费,做好项目共建经费的预算和执行,并加强投入使用管理和绩效考核。继续拓宽校银合作渠道,落实建行合作项目。对内深挖潜力,做好增收节支工作,做好国产设备退税申报,压缩一般性经费支出和三公经费,减少浪费和不必要支出。充分发挥预算在学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优化预算资金配置,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按绩效评价结果配置资金。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保障学校财务安全。
33.提升资产管理与服务保障水平。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提升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营运效益,保证国有资产正常使用和运转,发挥应有作用,实现资产管理的良性循环。深入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推进后勤服务年度“实事工程”,提升师生员工满意度幸福感。加大智慧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智慧校园服务体系,努力打造师生满意的智慧校园。发挥图书馆教育功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精心策划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继续推进大学生经典阅读工程建设,积极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